東北又竄出“爆款火鍋”!人均50、很有料......
來源:火鍋餐見
有料火鍋再出人氣爆款——汆鍋。
最近,很多火鍋老板都跑去東北,打新人氣產(chǎn)品汆鍋底。有同行稱,這個品類即便在淡季日營業(yè)額也能做到2萬元,復購率70%。
在火鍋紅海市場,汆鍋底的出現(xiàn)到底是一股清流,還是借概念贏市場?
10元小菜“硬剛”餐館,“嗷嗷開胃”的汆火鍋,意外火了!
東北的餐飲“制造力”持續(xù)穩(wěn)定輸出!
最近,火鍋餐見發(fā)現(xiàn),東北的汆火鍋意外火了,不僅本地人強復購,還吸引了一眾餐飲老板打卡。在小紅書“汆鍋底”竄出2599+篇筆記。
在川渝火鍋領頭,山野、雞煲各個能打的當下,汆鍋底又是什么神奇物種?
火鍋餐見了解了一下,所謂汆鍋底,是一種極具東北地方特色的做法,起源于滿族傳統(tǒng)火鍋,“汆”作為一種烹飪技法,即將食材快速煮熟,保留食材的鮮嫩和原味。汆鍋底葷素可入鍋,主食材包括酸菜、羊肉片、豬肉片、海鮮等。
而當下流行的汆式做法,則是用黃心酸菜打底,再鋪一層羊肉,頂上再加上滿滿的海鮮(半干半鹽),加入清水后,蝦蟹的鮮味與羊肉、酸菜融合,鮮上加鮮。
拿很多人都去打卡的萬福樓汆鍋底為例,其有3個最大的亮點,值得火鍋人去挖掘。
1、在紅鍋之外,殺出的有料鍋底新風味
該品牌主打套餐,拿119.9元套餐舉例,除了鍋底的羊肉(半斤羊排、半斤羊腿)、酸菜、海鮮外,套餐還包含有牛腩、牛肚、牛排、肥牛、牛肉丸、油菜等。
這還沒完,由于是半自助模式,每人僅需10元,可享40種配菜、涮品,諸如下酒涼菜、丸子、蘸料等,如果還不過癮,顧客還可以在套餐之外單點,黑虎蝦滑三兩三18元、三兩無水千層肚16元。
店家還提醒顧客,如果量大吃不完,可以將鍋底打包,冷藏第二天加入清水、面條,又是一餐羊肉酸菜面。
2、套餐+半自助模式,綜合毛利也能做到50%
半自助模式是萬福樓汆鍋底的一大亮點,除了40多種菜品暢吃之外,還有多款人參酒。值得一提的是,萬福樓沒有掃碼點餐,菜單也是極簡的套餐+單點介紹,像是東北情3-4人餐169.9元、6-8人餐229.9元。既滿足了不同用餐需要,也有利于快速備餐。
雖然自助產(chǎn)品需要另收取10元,但在店家看來,每個顧客的用餐量不同,綜合毛利來看這些品質(zhì)引流菜品并不賠錢,甚至整體經(jīng)營毛利可以達到50%。
從成本角度來看,有限服務+半自助模式,門店可減少30%服務人員配置,單店人力成本也做到可控。
3、價格帶精準卡位,符合大眾消費趨勢
在餐飲界有個傳聞,品牌只要能在東北火,基本上在全國也能火。從米村拌飯、西塔老太太、熊喵來了火鍋、椒愛水煮魚等就足以窺見。而汆鍋也有此苗頭。
縱觀東北一眾汆鍋門店,單從客單價來說,大體在五六十元,這一價格帶符合大眾消費心理,以及大家對高性價比+強飽腹感的核心需求。很多汆鍋門店,高峰期實現(xiàn)3-4次翻臺。
從品類的市場定位看,汆鍋填補了北方火鍋市場差異化空白,其避開紅鍋同質(zhì)化競爭的同時,還能建立區(qū)域化餐飲文化符號。
所以,很多網(wǎng)友說,汆鍋才是東北人心中的頂級火鍋。也有人說,汆鍋是東北老鐵們用“愛和酸菜”熬出來的靈魂鍋底。
從區(qū)域爆款到全國品類,汆鍋還需升級打怪
汆鍋發(fā)展至今,門店仍以北方居多,然而,一些汆鍋開始南下,或是與不同品類進行融合,汆鍋仍需一邊發(fā)揮長板,一邊升維競爭。
1、打造"火鍋+"復合業(yè)態(tài)
長久以來,汆鍋更多是以銅鍋涮的出品方式存在,在品類演化的過程中,也出現(xiàn)了新的出品形式,讓汆鍋更容易出圈。
比如長春的嗷嗷蓋小鍋燉,由于主打吊鍋,其汆鍋底也可以以吊鍋的呈現(xiàn)方式,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。隨著東北燒烤不斷開向全國,很多燒烤店也融入了汆鍋底。
像是蘇州的擼串基地?燒烤龍蝦?羊蝎子,不僅有東北燒烤、羊蝎子,其東北汆鍋底也是網(wǎng)友推薦菜,售價138元;盤錦的幸福里地攤烤肉,更是將汆鍋底延伸出更多吃法,灌血腸、手切羊肉、酸菜是這家特色。
2、產(chǎn)品模式好復制,差異化明顯
從汆鍋底的產(chǎn)品結(jié)構(gòu)看,大多是以"固定鍋底+彈性菜品"的模塊化組合,這種產(chǎn)品模式既保證出品穩(wěn)定性,又留有地域化改良空間。
拿長沙的如意居老式銅鍋涮肉來說,將汆鍋底與紅鍋組合成鴛鴦鍋,滿足了顧客要嘗鮮,又想體驗紅鍋風味的需要。
其實,汆鍋底操作流程簡便且標準化程度高,具備極強的品類復制性,為規(guī)�;瘮U張奠定優(yōu)勢基礎。
3、東北文化符號的深度綁定
去過東北的人都會感嘆,東北餐館的菜品不僅量大,且實在;味道不僅嘎嘎香,性價比也更到位。產(chǎn)品好、顏值高,還實惠,餐飲的“不可能三角形”被東北人打破,至于汆鍋底而言,這些種種特性,完全可以成為品類走出山海關的利器。
東北文化元素,東北餐飲的固有認知,都為汆火鍋鋪墊了全國化的長坡厚雪。如何把“汆”的做法、汆鍋底的風味認知更簡單化地講清楚,使品類突破餐飲認知邊界,也是汆火鍋需要走的一段路。
有料火鍋再升級,“單一有料”向“多料暢享”進化
有料火鍋還能如何演化、升級?答案是用產(chǎn)品的“多”,突出價值感的“足”。
東北的汆鍋底給了行業(yè)一個多料、多品的新方向,而風頭正盛的小火鍋也在多料升級,贏顧客好感。
比如,此前有火鍋店在推出的小火鍋產(chǎn)品,10元暢享多種素菜及主食。再比如將鍋底的料給足,以老馬扎市井小火鍋的98元2-3人餐來說,毛血旺鍋底就包含了千層肚、蝦滑、火腿等8種食材,另加2種素菜、小碗冒菜及主食、甜品、蘸料。產(chǎn)品給人豐富感。
由此可見,有料火鍋也在逐步分化,要么在單一產(chǎn)品上錘煉品質(zhì),像是清遠走地雞、牛雜煲等;要么在羊肉、牛肉、丸滑一鍋端的基礎上,向“多料暢享”進化。
但也要注意,多料必然帶來成本抬高,同時還需要高銷量(平衡毛利)與營銷投入的加持,只有三者能夠轉(zhuǎn)動,從中找利潤的平衡,產(chǎn)品“堆料”才有意義。
即想給顧客更多,是給產(chǎn)品更多,還是給體驗感更多?甚至有沒有供應鏈優(yōu)勢,都是老板們需要考慮的因素。
最后
在這個既要食材好、又要顏值高、還要價格低的餐飲困局里,似乎東北汆鍋正用最樸素的商業(yè)邏輯擊穿餐飲焦慮。
東北餐飲人用汆鍋證明,供應鏈優(yōu)化省下的成本,讓消費者吃到更好的產(chǎn)品。當行業(yè)沉迷網(wǎng)紅濾鏡時,東北老鐵卻告訴大家,真實,才是最好的流量密碼。